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公司新闻
市场规模突破千亿 建筑垃圾处理还透露了哪些信号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1-17 点击:2883次
又一固废细分板块开始逐步复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根据建筑行业公认数据,每拆除1平方米预计产生1.3吨建筑垃圾;每新建1平方米预计产生0.3吨建筑垃圾。以浙江省为例,经测算该省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1.5亿吨。另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产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新规划,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峰值,预计会突破30亿吨。更为长远地看,未来10—20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以及新一轮地下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与新建,我国建筑垃圾仍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按一万吨的建筑垃圾占地2亩计(堆高5米),目前我国每年所产生的15亿吨左右建筑垃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将超过30万亩。
较为原始的拆迁方式和简单粗放的处理方法大大降低了城市建筑垃圾“新陈代谢”的效率,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和精准度偏低,大多数仍停留在相对落后的传统处置方式上,使众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之困。这其中,建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都包含弃土、弃料和其他废弃物,其材质、物理化学性质和污染机理等各不相同。此外,建筑垃圾传统运输、填埋带来的粉尘污染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点源之一。
从4年前开始,涉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国家政策频繁推出,为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循环发展引领行动》,预测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13 %。新固废法实施将建筑垃圾单独列置,提出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截至目前,北京、浙江、河南、江西等省市也已出台建筑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意见和综合利用方案。
但现实情况是,迄今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而欧盟国家每年资源化率超过90%。大多数城市的建筑垃圾中只有10%被运往指定的消纳场所。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以填埋、堆山和现场移动式设备处置为主,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商业模式。据中国环联的不完全统计数据,2018年,共计有52项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的项目在全国各地立项建设。为此,2019、2020年为达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国各地将兴建或规划兴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
鉴于土地供应限制,以往多强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建筑物的拆除阶段和新建筑的施工阶段是建筑垃圾的控制关键点,旧建筑拆除以及新建施工占比为58%、36%。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有机构研究结果显示,每资源化利用1亿吨建筑垃圾,可节省堆放占地万余亩,节省标准煤500万吨。但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的建筑垃圾年处置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仅有70条左右。
根据市场测算,2017年建筑垃圾处理市场体量已超过800亿,相较于2010年400亿,翻了一番。业内推测,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可轻松突破1000亿大关。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广,未来可能出现多家建筑垃圾利用企业参与建筑垃圾清运特许经营权的竞标。受限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本身集中度总体偏低,且“低小散”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质的转变,建筑垃圾“收—运—用”全流程公司值得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根据建筑行业公认数据,每拆除1平方米预计产生1.3吨建筑垃圾;每新建1平方米预计产生0.3吨建筑垃圾。以浙江省为例,经测算该省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1.5亿吨。另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产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新规划,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峰值,预计会突破30亿吨。更为长远地看,未来10—20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以及新一轮地下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与新建,我国建筑垃圾仍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按一万吨的建筑垃圾占地2亩计(堆高5米),目前我国每年所产生的15亿吨左右建筑垃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将超过30万亩。
较为原始的拆迁方式和简单粗放的处理方法大大降低了城市建筑垃圾“新陈代谢”的效率,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和精准度偏低,大多数仍停留在相对落后的传统处置方式上,使众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之困。这其中,建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都包含弃土、弃料和其他废弃物,其材质、物理化学性质和污染机理等各不相同。此外,建筑垃圾传统运输、填埋带来的粉尘污染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点源之一。
从4年前开始,涉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国家政策频繁推出,为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循环发展引领行动》,预测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13 %。新固废法实施将建筑垃圾单独列置,提出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截至目前,北京、浙江、河南、江西等省市也已出台建筑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意见和综合利用方案。
但现实情况是,迄今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而欧盟国家每年资源化率超过90%。大多数城市的建筑垃圾中只有10%被运往指定的消纳场所。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以填埋、堆山和现场移动式设备处置为主,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商业模式。据中国环联的不完全统计数据,2018年,共计有52项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的项目在全国各地立项建设。为此,2019、2020年为达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国各地将兴建或规划兴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
鉴于土地供应限制,以往多强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建筑物的拆除阶段和新建筑的施工阶段是建筑垃圾的控制关键点,旧建筑拆除以及新建施工占比为58%、36%。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有机构研究结果显示,每资源化利用1亿吨建筑垃圾,可节省堆放占地万余亩,节省标准煤500万吨。但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的建筑垃圾年处置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仅有70条左右。
根据市场测算,2017年建筑垃圾处理市场体量已超过800亿,相较于2010年400亿,翻了一番。业内推测,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可轻松突破1000亿大关。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广,未来可能出现多家建筑垃圾利用企业参与建筑垃圾清运特许经营权的竞标。受限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本身集中度总体偏低,且“低小散”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质的转变,建筑垃圾“收—运—用”全流程公司值得关注。